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甘肃博峪:走“生态路”吃“小康饭”
www.sfla.gov.cn  2021-08-26 10:25:58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作者:牛莹 张陇堂

    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一条条仿古花岗岩铺装的石路连接着村里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农家院被花草点缀着,绿意浓浓,雨后博峪村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清新。博峪村自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当地村民也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

    “博峪村寨,乾晖坤灵。长河环绕,青山簇拥。啾啾鸟语,呦呦鹿鸣……”村口一面墙上的《博峪赋》道出了博峪村的自然之美,博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良更是见证了这些年来博峪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博峪村“苫子房”结构建造的党群服务中心专设了为民全程服务点、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会议室等,并实现了证件村里办、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书报村里读、问题村里解的机制,让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零距离的“一站式”服务。“可以说,党群服务足以生动展示博峪村近年来在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国良说。

    坐落于洮河之滨的博峪村离卓尼县城有5公里,是通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卓尼大峪沟的必经之地。村子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村内至今还保留着杨土司“博峪行宫”遗址,俗称博峪衙门,是卓尼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甘肃省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这里的农、土特产品更是数不胜数。王国良介绍,早些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像博峪村一样守着好风光,过着穷日子的农牧村不在少数。2014年,博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52户215人,村民多以耕地、外出务工为生,农牧民家庭主要收入依靠外出务工和传统农牧业为主,家庭年纯收入集中在2万—3万元。

    王国良说,2016年,政府因地制宜,依托博峪村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博峪村定位为“以红色土司文化”为内涵,“以乡村旅游服务”为核心、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样板村,与此同时,鼓励号召全村群众开办农(藏)家乐。

    博峪村共193户834人,当时打造的10户乡村旅游样板间,实现了“喝干净水、走平坦路、住舒适房、居生态村”的美好生活,全村的农(藏)家乐规模从起初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75家,群众不仅走上了致富道路,也有了更多就业岗位。按照“党建+”的工作模式,博峪村以“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为突破,打造“生态文明小康村”“一十百千万”旅游标杆村,建成并运营“三变”改革示范点3处,实现生态服务业收入2000万元,农牧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成功引导村民打生态牌、吃旅游饭、走致富路,乡村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为农牧民群众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开办农家乐之前,我们全家人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外出务工,年收入不到3万元。几年前,随着全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我们贷款开办了农家乐,游客来了就爱吃我做的手抓羊肉、糌粑、贴锅巴周。随着客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我每年也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了。”博峪村的村民高吉庆说。

    如今,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感受藏寨的建筑风情、纯朴的乡风民俗,还能品味这里的藏家美食。“开展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以来,博峪村依托大峪沟4A级景区、土司衙门遗址等优势资源,探索出了‘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服务业’的旅游致富之路。随着农家乐的建成,土特产,蕨菜、木耳、狼肚菌等山珍野味也成了游客们抢购的热卖品。而且‘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在博峪村相辅相成,暑假期间,参观红色博峪的游客也带动了绿色消费体验。”博峪村驻村干部说。

    目前,村内的农(藏)家乐能同时接待游客1200余人,平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博峪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全村通过旅游创收,全村村民年收入共达2000万元以上。

    “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很多甘肃省内的旅行社每年都会来我们村好几趟,我们也在积极提供更好的环境服务和乡村体验,能把乡村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市场对接,这对博峪村的致富又是一个机遇。”王国良说,旅行社通过踩线踩点,开发了不少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大家拧成一股绳推动乡村旅游振兴。

    在王国良的带领下,村干部动员群众以入股方式打造村级集体经济,集资建设博峪庄园和格尔康康养森林营地,利用“企业+营地+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发展以“民俗建筑观赏、生态体验、乡村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业,为村民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致富平台。

    如今,博峪庄园、土司文化风情街、格尔康康养营地,还有正在修建中的土司文化广场,都在助力打造以“生态宜居宜游”“绿色藏餐”“农牧业体验”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村。

    在继续开展“党建+”“旅游+”“生态+”等模式下,木耳镇将对博峪村继续加大“红色土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土司文化广场绿色特产长廊,销售绿色山野珍品、畜产品、土特产,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纪念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博峪村民靠勤劳致富,靠双手打造本土特色乡村旅游的看点、亮点、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农垦旅游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58930911、010-58930935  传真:010-58930911
电子邮件:nkxh2010@sina.com 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B座九层
邮编:100097
京ICP备0000000